专家认为,我国应从制度、市场、科技等方面,对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加以支持与引导
我国有10个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严重受制于淡水资源缺乏,大规模的利用海水对于沿海地区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家认为,未来20年,国际市场在海水淡化方面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我国应从制度、市场、科技等方面,对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加以支持与引导。
水资源短缺卡城市发展的“脖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不久前在海河流域调查时发现,由于水源不足,北方沿海城市大多采取保城市、保工业的办法,农民被迫用废水污水浇地,或打深井超采地下水。河北省每年超采地下水约50亿立方米,天津市每年超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何杉说,地下水再生能力极其缓慢,超量开采等于饮鸩止渴,除留给后代水源越来越少外,还导致地面沉降。
天津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有7300平方公里的地面在下沉。目前,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的漏斗区已连成一片,面积为全国之最,并且仍在继续扩大。
专家认为,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开源节流,一方面号召全民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一方面积极寻找替代水源。
淡化海水一举两得
向大海要资源,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
天津大港发电厂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以海水代替淡水直接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的探索,全厂四台机组冷却用水全部采用海水。电厂日产淡水6000吨,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海水淡化水的民用开发。
专家表示,海水除了可以直接利用、加以淡化之外,还涉及到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即从海水里提取化学元素、化学品和深加工的过程。
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树生透露,目前天津盐的总产量为200多万吨,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到“十一五”期间,盐的需求量将上升到320多万吨,到时盐市场会出现120万吨的巨大缺口。现在天津沿海的晒盐场面积在不断缩小,这一缺口只有通过海洋化工对海水的利用来补充。
随着膜技术在海水淡化方面的成熟与推广,在这项技术上拥有成果的公司,将拥有全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所长助理阮国岭介绍说,他们在山东、西安等地用膜技术给废水做后期处理,产出了淡水与化肥球,不仅解决了企业水污染的老大难,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破解制度、技术障碍促进海水利用
有关专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对海水淡化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产业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做了部分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原则性规定,但缺乏宏观指导与具体的配套扶持政策,海水利用在社会上的认知度比较低。
从事数十年海水淡化研究的天津大学教授王世昌说,目前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膜技术是未来海水淡化发展的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从根本上研发解决膜生产技术问题,让膜技术的推广摆脱进口束缚。
二、做大本土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未来20年仅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就将近700亿美元的商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企业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争取打入国外海水淡化市场。一旦未来国内的海水淡化产业出现变化和调整,企业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