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进入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浏览次数:4747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0-10-15

   

    2009年4月和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次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发展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蓝色经济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重大国家战略部署。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如,美国制定了 《21世纪海洋蓝图和海洋行动计划》;欧盟发表了 《海洋政策绿皮书》;澳大利亚拟定了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俄罗斯强调恢复海洋强国地位,依托科技打造海洋军事和航运强国;日本将在本世纪内建造2500座 “海上城市”。另外,加拿大、越南、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海洋发展战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近现代世界史充分证明,掌控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海洋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前沿阵地,发展蓝色经济也已成为强国复兴的重大战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计划、 “十一五”规划也都把保护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摆在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各省市纷纷就发展海洋经济推出区域发展计划,国务院先后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等。 “十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16.7%,比同期国民经济高出3%。国内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正在加速兴起。

海床带经济应当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内容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蓝色经济可以认为是在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海洋经济体系。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海岸带经济,主要由海洋渔业、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构成;二是海床带经济,主要由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结构工程与技术装备、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海洋娱乐文化等产业构成。开发海洋尤其是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资源应是蓝色经济的优先发展目标,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需未来重点开发的四大海洋资源产业和两大技术支撑产业。巧合的是,这六大产业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单词首个字母组合构成了SEABED,即 “海床”。

    第一,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主要包括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盐化工、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据统计,全球海水淡化产能已达到每日6348万立方米,海水冷却水年用量超过7000亿立方米,海水年制盐每年近6000万吨。目前,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达到248亿美元,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2015年,预计将达到564亿美元。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多数沿海地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战略举措。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海水综合利用和相关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

    第二,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洋能源主要包括一次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一次性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据估计,海洋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地球总储量的1/3。可再生能源包括海洋动力能 (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化学能(盐差能)、风能、热能 (太阳能、温差能)、生物能 (海藻、海洋微生物)等。据估计,海洋可再生能源总量约为4000多亿千瓦,其中波浪能700亿千瓦、潮汐能30亿千瓦、温度差能20亿千瓦、海流能10亿千瓦、盐度差能10亿千瓦。我国可开发的潮汐能为1.1亿千瓦、潮流能0.18亿千瓦、海流能0.3亿千瓦、波浪能0.23亿千瓦、温差能1.5亿千瓦、盐差能1.1亿千瓦。潮汐发电是目前规模最大、技术相对成熟的海洋能源利用技术。目前已经有多座潮汐电站建成运行,其中法国朗斯潮汐电站的规模最大,达到24万千瓦,我国江厦电站为3200千瓦。英国、加拿大、印度和俄罗斯计划建设的潮汐电站规模都在1000兆瓦以上。预计到2030年,世界潮汐电站年发电总量将达600亿度。

    第三,海上娱乐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滨海旅游外,还包括海岛观光、海上体育、邮轮与游艇、休闲渔业、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娱乐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是海上娱乐文化业的核心内容,逐渐呈现出与创意、信息技术、旅游等紧密结合,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创新的趋势。2009年从我国沿海港口乘坐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近20万人次,是2005年的20倍。而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接待的邮轮旅客量仅占世界整个行业的1.3%。在欧洲非常普及的帆船、游艇等海上体育,在亚洲也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帆船帆板比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以来,与帆船运动密切关联的海上体育、会展节庆等在山东青岛、辽宁大连、福建厦门、海南三亚等沿海城市快速兴起。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帆船游艇市场消费规模将达3000亿元,有可能成为海上娱乐文化的新兴产业。

    第四,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产业。主要指除传统海洋渔业资源之外的海洋生物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微生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自20世纪60年代始,海洋生物资源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技术开发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10年来,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市场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年增长率,2010年产值预计将达到4000亿美元。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甲壳素、壳聚糖、海藻酸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总产值只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3%。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海洋功能生物材料的开发利用正快速成长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如,从海藻、海绵、海鞘中可分离提取抗菌、抗肿瘤、抗癌物质,用于开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养具有特殊用途的超级工业细菌,可用来清除石油等各类污染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在医药、环保、军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五,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石油钻井、采油、储油、系泊平台及配套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水下生产系统及其安装与维护,深潜与深海空间站,海底管线安装设备,海洋潮汐和温差电站,海洋监测探测站,海上飞机场等。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韩国和新加坡是海洋工程制造业强国,欧洲和美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专利技术及关键配套设备供应和工程总承包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我国上海外高桥、大连船舶重工、青岛北海重工等企业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市份额尚不足5%,在设计、配套等核心技术上几乎是空白。目前,我国己具备全海域深度水下机器人、远距离智能无人潜器、大深度(7000米)载人潜器研制能力,且总体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深海载人空间站研制领域处在世界前沿。但我国装备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

    第六,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海洋航天航空遥感探测、实时在线海底监测系统,集岸站、浮标、潜器、海底长期监测站等于一体的海洋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海洋观测信息的业务化服务等。自 “九五”以来,我国相继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声相关海流剖面测量仪、合成孔径声呐成像仪、高频地波雷达、浮标、海洋水色卫星等一大批海洋监测技术装备。然而从总体水平看,我国仍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多数仪器装备主要由美国以及欧盟的一些大公司垄断。在海洋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局部海域综合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能力。如美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日本新型实时海底监测网络计划、欧洲海底观测网计划等。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系统上海示范区等的成功建设,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根据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工程水平、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娱乐文化两大产业近期有望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海洋新型能源和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产业需要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短期内形成一批高技术储备;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产业需要加快发展,力争短期内形成支柱产业。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业需加大支持力度,短期内初步实现区域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业务化。

探讨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山东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

    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步骤、有策略的组织实施。

    发展蓝色经济,山东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多维区域界面汇聚优势。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1/6,近海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跨越渤海和黄海。南接长三角地区,北邻京津冀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日韩环黄海经济区中国大陆的前哨平台。二是高端生产力要素集约优势。青岛拥有50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机构,23名涉海两院院士和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研人员,拥有海洋科考船20余艘、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在海水养殖、海洋药物、海洋监测探测等方面储备了数百项海洋高技术。2009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6040亿元,占全省GDP的17.9%,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6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作为支撑,只有立足未来、规划当前,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才能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