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的“规矩”就是食品安全标准,它不仅影响着产品市场,更决定着企业效益。郑斌,就是研究制定此类标准的人。
郑斌就职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担任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舟山)常务副主任。他先后研究完成了20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目前还是国家农业部聘任的中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业专家工作组成员、省科技厅聘任的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
智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答案
不少人现在仍对2005年的 “孔雀石绿”事件记忆犹新。当年,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有机鲑鱼体内被发现含 “孔雀石绿”,随即在全球引发“围剿”“孔雀石绿”的行动。同年8月,福建、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出口鳗鱼产品中被检出含有“孔雀石绿”……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国家质检部门要求开发一套检测方法,于是我‘领命’开始此项研究。”郑斌介绍说,2005年,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制定的《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国家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式发布。此标准已与国际接轨,但实施中遇到难点——买一套检测设备需要200余万元。“成本太高,很多检测机构都无法配备这套设备。”郑斌和其他研究人员的任务是,如何利用常规仪器完成孔雀石绿的高灵敏度检测。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实践,郑斌等人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在发现新的化学反应式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也是国内水产系统第一个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与前一套检测设备相比,我们的设备不仅灵敏度高,而且价格适中,应用范围广。”郑斌自豪地说,这套仪器能在1公斤水产品中发现0.5微克的 “孔雀石绿”,也就是 “10亿分之0.5”;且设备价格只需40万元左右,一般检测机构都有能力配备。
当记者问及是如何在研究中找到突破口的,郑斌笑答:“智取。”他说,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术研究,都有其客观规律,只有找准了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当然,信息也很重要,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答案。“遇事不钻牛角尖,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是我惯用的研究方法。”
让冻虾仁加工“有标可依”
“有一些冻虾仁加工厂家,为使虾仁‘卖相’好看,就任意加大一些添加剂的用量,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郑斌告诉记者,现在冻虾仁也有了“国标”。
农业部行业标准 《冻虾仁加工技术规范》的出台,缘于一次惨痛的教训:2002年,我市出口的300吨冻虾仁因含有氯霉素遭到退货、索赔,那看似不起眼的10亿分之0.2的氯霉素,给相关单位造成了巨大损失。“据我们分析,氯霉素问题出在加工环节上。剥虾仁靠手工,一些员工因手痒难忍,用含有氯霉素的消毒水止痒,结果氯霉素带入了冻虾仁。”郑斌说,正是这次氯霉素事件催生了《冻虾仁加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临危受命”的郑斌和研究组的其他成员,把市内多家冻虾仁加工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还走访了全国许多冻虾仁加工厂家,在综合各家情况后,于第二年制定了农业部行业标准《冻虾仁加工技术规范》。郑斌说,就全国而言,舟山是出口冻虾仁的“大户”,这套行业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冻虾仁的出口创汇;并且,也能对国内的冻虾仁市场起到规范作用。
“国标”研究之路又将启程
“水产品不仅在加工过程中要有‘标准’,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同样需要‘标准’。”郑斌说,2007年,他主持制定了省地方强制性标准《渔船设施卫生基本要求》。目前,省内约3000艘相关海洋捕捞渔船正在进行渔船卫生实施改造,政府补助高达1.5亿元。“到时候,我们的渔船将一改臭气熏天、无处立足的局面。说不定还能同游艇相媲美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初级水产品将避免因储存不当而造成的污染,老百姓也将吃上更原汁原味、更新鲜安全的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