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利用是解决中国沿海城市和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缺水形势的日益严峻,沿海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海水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海水利用孕育出的巨大市场和无限商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尽快提高我国海水利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在“与狼共舞”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观点,目前业内人士已达成共识。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沈建忠副处长在参加“2007中国(厦门)海水利用与海洋城市发展国际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了这个观点。他指出,未来5年~10年是中国海水利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尽快使自己强大起来,否则我们的企业最终将只能成为国外竞争对手的“打工仔”。简单的几句话描绘出了我国海水利用科技发展的紧迫形势。
沈建忠向记者介绍说,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我国在海水利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集成方面已取得了可喜进展,初步构建了海水利用技术体系,并具备了向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积累和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海水利用科技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沈建忠话音一转,随即对问题进行了逐一列举:一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海水利用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中间试验与转化平台;二是缺乏经济可行、规模化的海水利用成套技术,单项关键技术有突破但系统集成有待加强;三是企业尚未成为海水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四是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与措施有待加强和完善,海水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亟需政策推动。4个方面基本概括了我国海水利用科技发展的全部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沈建忠如数家珍。他说,针对国内外形势和任务,2006年,科技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实施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以推动中国海水利用技术向大型化、规模化和成套化方向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水利用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反渗透、水电联产、热膜耦合等海水利用成套技术,探索海冰淡化、核能淡化等新课题;突破10万吨/小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和百万平方米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成套技术;突破1000吨/年气态膜法浓海水提溴、5万吨/年海水提钾和1万吨/年浓海水制取膏状氢氧化镁等成套技术。另外,还将选择天津、浙江舟山等作为综合示范区,以推动形成海水利用产业链。采访过程中,沈建忠还透露,国家拟在天津建立“国家海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已有的杭州水处理中心南北呼应,作为我国科技成果的公共技术转化平台,推动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下一阶段,为了解决国内海水利用工程大型化问题,我们还将专门启动日产10万吨级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工程示范重点专项。”沈建忠补充说。
就中国如何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问题,沈建忠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能单纯依靠研究机构去打市场,必须加紧培育这一领域的工程总师和一批专业化的海水利用工程公司,为中国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事实上,这方面的实践已经开始,且趋势很好,比如天津与几家公司合作成立的众和海水淡化工程公司。”沈建忠举例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沈建忠一再强调的还是目前严峻的形势和加快技术进步的紧迫,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打动了记者。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精诚合作,记者有理由相信,我国海水利用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