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进入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浙江船配业面临“洗牌”压力
浏览次数:1414   信息来源:中国船舶报发布时间::2008-09-19

   

骨干配套企业大丰收

眼下,在浙江船舶配套业龙头企业——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船用齿轮箱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另一家龙头企业——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也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完成船用中速柴油机100万千瓦、产值4亿元。

与此同时,浙江省还拥有几家颇有特色的船舶配套企业。其中,浙江广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GY-018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从20047月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去年已基本形成年产2万台的生产能力;德清浦森耐火材料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开发的符合国际标准的LNG船耐火材料,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LNG船上。

此外,一家新投资的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商——杭州中高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在崛起。该公司与曼恩公司合作,总投资2980万美元,主要生产9L32409L2131等机型,首批机将于10月底至11月份开始总装。该公司目前手持船用中速柴油机订单近100台。

在这些骨干船配企业的带动下,以杭州、宁波、舟山、台州等船配集聚地为代表的浙江船舶配套业的规模与产值正以年均70%以上的速度增长,使该省船配业的整体规模有了大幅提升。

配套短腿短期难以接长

尽管一些骨干船舶配套企业高速发展,但浙江船配业依旧难逃浙江造船,江苏配套的老格局。目前,浙江船舶工业的省内配套率小于6%;配套企业中,缺少主机厂、辅机厂规模小、高端产品少等弊端凸显,产业低、小、散依旧未改。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套分会的有关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浙江的船舶配套企业有180多家,产品种类27类,相对集中于甲板机械、电控设备、配电控制、小型轴系螺旋桨、救生设备等产品。在这些船舶配套企业中,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寥寥无几。一位熟悉浙江船舶配套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浙江船舶配套企业大多数是小型民营企业,它们缺技术、缺资金,生命周期很短,导致船舶配套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此外,浙江省各地的船舶配套园区也发展缓慢。根据《浙江省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浙江将主要发展舟山船舶配套工业园区、舟山(中国)船舶工业城船舶配套件生产基地、岱西船舶工业区船用配件加工基地、台州船舶配套工业园区、温州船舶配套基地、乐东船舶配套基地等6大配套园区。然而,迄今为止,除了舟山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外,其余园区大都不成规模,且发展缓慢。

做强船配业需整合资源

在造船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拥有发达民资的浙江省为何难以做强船配业?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配套分会副会长、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杰分析说:浙江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改革开放后,在浙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产业较船舶配套产业更具有先发优势,因此船舶配套企业纷纷转产,抽空了浙江船配业的传统力量,导致船配业基础薄弱。近期,船舶工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浙江民营资本大多数选择投入建造船厂,以取得短、平、快的收益,但船舶配套业技术含量高、竞争对手强,又不是产业的核心环节,因而很少有民营资本愿意投资。

此外,尽管近阶段浙江省有关方面已逐渐认识到发展船舶配套业对本地船舶工业的重要意义,在多种场合,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对支持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思,但浙江省至今未出台扶持船舶配套产业的相关政策,这让民资更不敢贸然投资船舶配套业。另一位熟悉浙江船舶配套业的人士说。

对于浙江船舶配套业的未来发展问题,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配套分会会长、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董事长茅建荣指出,由于浙江船舶配套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分布较散,可以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运行效益,可按各地区的优势来规划、调整;整合现有的中小企业走向集团化,提升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解决这些企业无研发能力的困难;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以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做精、做细、做强、做大。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同时,他建议地方政府确立船舶配套业的地位,将船舶配套业纳入浙江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设规划,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对重点船舶配套企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大船用设备的技术引进、船用设备研发中心科研条件建设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提高船舶配套业的综合实力。

对于各地船舶配套园的建设,茅建荣指出:各级政府应进行产业引导,并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积极支持船舶配套企业提升配套产品的品质、品种、品牌,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大力扶持船舶配套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