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进入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3年后每天可向大海要淡水15万吨
浏览次数:1614   信息来源:舟山日报发布时间::2008-02-28

       日前,我市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到2010年,全市海水淡化产量可达15万吨/日的规模。以目前日供饮用水12万吨计算,到2010年,哪怕天上不下一滴雨,我市靠淡化海水也能满足全市人民饮用。

     
目前,我市海水淡化在建项目共有3个。普陀区东极镇日产300吨海水淡化厂一期工程已完成土建工程80%;岱山县秀山岛日产3000吨海水淡化工程已完成场地平整,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嵊泗县枸杞岛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土建工程建设及设备采购。截至去年底,全市海水淡化项目已建成7座,生产能力已达日产20700吨。同时,舟山本岛日产50000吨、普陀区六横岛日产60000吨和岱山县衢山岛日产5000吨的海水淡化工程也已开展前期工作。

    
我市岛屿分散,径流短促,水资源的时空地域分布不均,是资源性缺水地区。目前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600立方米左右,是全省的1/2,全国的1/4。随着舟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淡水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据市发改委农经处处长贺志刚介绍,1950年以来,我市出现干旱38次。在淡水资源开发已近饱和的情况下,向大海要淡水,是解决我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1997年,我市在嵊山建起全国第一座日产5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

    
作为一种替代性资源,海水淡化成本昂贵。据介绍,目前每生产一吨淡化海水需耗电4度,成本价在5元左右,在靠柴油发电的东极,成本价则在10元以上。随着投入增加、经营规模化,目前,我市已开始吸取国内外海水淡化先进技术,通过降低耗电、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机组国产化率、加强浓缩海水综合利用等办法来降低制水成本。目前,我市海水淡化工程落户岱山、泗礁、六横、虾峙、衢山、秀山、大洋山、嵊山、枸杞、大黄龙等地,基本可满足这些岛屿的日常用水,对登步、东福山、花鸟岛等边缘小岛,规划建设若干艘海水淡化船,流动制水、供水,保证淡水供应。按照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在布局电源点及产业大型需水项目时,配套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在满足企业自身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向社会供水。

    
据了解,2010年,我市将成为全省、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我市海水淡化规模可望达到日产20万吨。